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正规买彩票平台有哪些 > 新闻动态 >
2020年2月,英国苏富比拍卖行举行了一场竞拍活动,其中一组珍贵的黑白照片成为了此次拍卖的焦点。照片拍摄于19世纪50年代末,记录的是一系列大型园林建筑的壮丽景象,起拍价定为18万英镑。竞标过程中,竞拍者们的反应极为热烈,价格在短短的几轮叫价中便迅速飙升,最终以20万英镑成交。拍品落槌后,卖方不久便公开展示了这些照片,立即引起了全球华裔社群的广泛关注。
这组照片一共有12张,呈现了不同角度拍摄的园林建筑,然而,经过精心挑选的角度与细节处理,照片中的建筑外观和色调被故意模糊化,仿佛刻意避免与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产生联系。然而,这样的掩饰并未能逃过华裔学者的慧眼,他们很快识破了照片背后的真相。这组照片实际记录的是圆明三园,清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也是清朝皇家建筑的象征。更为深远的是,这些照片也深刻地勾画了中国历史上一段伤痛的记忆——那就是英法联军在19世纪对圆明园的摧毁。
展开剩余80%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建筑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皇家园林逐渐发展成一种体现帝王权威与尊贵身份的特殊场所。皇帝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其生活方式和休闲场所的奢华程度往往远超普通百姓,皇家园林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皇家园林雏形出现在殷商时期,并在《周礼》一书中有所记载。当时的园林以“囿”形式存在,即在限定区域内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结合,成为王公贵族用于猎游和休憩的场所。随着时间推移,皇家园林逐渐向更为复杂的结构发展,秦朝的阿房宫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到了魏晋时期,园林艺术开始与儒家文化、道家玄学等思想相融合,呈现出更多的文化底蕴。
进入宋、金、元、明四朝,皇家园林不断发展,在清朝时期,皇家园林的建筑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清朝不仅延续了前朝的园林传统,还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扩展。圆明园便是在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之一,堪称是清朝园林建筑的巅峰之作。
圆明园的建设始于康熙末年,最初仅是位于北京西郊的一片普通花园。后来,康熙皇帝将这座园林赏赐给了即将继位的雍正皇帝,且亲自为其命名“圆明”,寓意治世之君主贤能明智。雍正登基后,于1724年开始了圆明园的扩建工作。此次扩建不仅借鉴了紫禁城的建筑风格,还按照南北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增加了众多的宫殿、楼阁与景观,使圆明园逐渐从一个小型花园发展成了占地3000亩的宏大园林。
乾隆皇帝继位后,进一步扩展了圆明园,尤其是在东侧和东南侧新建了两个园林,这些园区内建筑众多,超过500座。圆明三园最终形成了一个集艺术与建筑于一体的庞大园林群,而这座园林在当时可谓是皇家园林的典范,无论是从建筑规模,还是从设计精巧度来看,都堪称无与伦比。以长春园为例,这座位于圆明园东侧的园林占地1000亩,其中一座欧洲风格的建筑更是乾隆帝为追求不同文化风味而专门从欧洲引入,建成后被称为“西洋楼”。
西洋楼虽占地仅占圆明三园总面积的2%,但其巧妙地结合了“巴洛克”和“勒诺特”等欧式建筑风格,且与中式宫廷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别样的精美。此外,西洋楼外围的喷泉群更是展示了古代水力技术的巧妙应用,激起的水花与喷泉彼此呼应,气势磅礴,其雄伟壮丽堪比世界五大宫殿之一的凡尔赛宫。
圆明三园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成为了皇家宝藏的象征,各类珍宝和艺术品纷纷被收藏于此。时至19世纪,圆明园的珍贵文物与艺术品已经堆积如山,成为世界级的文化瑰宝。然而,这一切的辉煌在1856年戛然而止。英法联军在发动侵略战争的同时,直接瞄准了这座世界级园林,并展开了对圆明园的系统性破坏。特别是在1856年10月6日,法国军队率先冲入圆明园,随即展开了为期两天的洗劫与摧毁行动。
圆明园内的珍宝几乎被一抢而空,无法携带走的物品则被摔砸毁坏,园林中的建筑更是被彻底摧毁。侵略者们的每一举动,都透露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敌视与愤恨。即便在今天,圆明园的遗址仍能见到当年炮火留下的斑驳痕迹,这些残破的建筑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惨痛。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它的毁灭与随之而来的文物流失,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在列强侵略下的重大损失。现如今,世界各大博物馆中仍收藏着大量来自圆明园的文物,其中不乏在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中的展品,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也见证了历史上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的掠夺与伤害。
发布于:天津市
